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中國飼料工業信息網logo

行業先行者!十年探索,淮安天參如何在智能化道路上與時俱進?


來源: 農牧前沿   作者:    時間: 2024-08-27

飼料生產智能化,作為制造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不僅是新一輪飼料產業變革和轉型的“起手式”,更是當前蓄勢突破的窗口期。智能工廠的建設,將在提升飼料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穩定、實現環保節能等方面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基于這樣的背景和發展趨勢,水產前沿、農牧前沿特別策劃了“2024尋找中國水產飼料智能化標桿工廠”年度評選活動。希望通過發掘和推廣在飼料生產智能化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標桿工廠,為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淮安天參有限公司(下稱“淮安天參”)于2015年建成投產,建設之初就率先從布勒集團與安德里茨引進國際先進膨化生產設備,主設備膨化機、制粒機、粉碎機、混合機、打包機器人均為世界級一流全自動智能精細化生產技術,成功打造了當時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水產飼料專業生產基地。當初,淮安天參是如何把握先機?近十年過去,智能化掀起熱潮,淮安天參對智能化發展又有何心得體會?為此,農牧前沿與淮安天參生產總監穆總進行交流,探求智能與生產之間的平衡和互相促進。

淮安天參有限公司年產40萬噸

農牧前沿:淮安天參于2015年投資建成,現在已經投產近十年,簡單介紹下這些年的主要發展情況和成果

穆總:淮安天參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于2015年投產,之后每年都會進行產能的增加和設備的更新。粗略地估計,到2023年年底,淮安天參一共生產了有150萬噸高檔水產飼料。公司產品結構在這個過程中也在變化,近幾年將逐步淘汰普水顆粒料,主打膨化料,隨著產品趨勢的調整,公司每年的增長也呈現出波浪式前進,高峰時年產超40萬噸,近兩年徘徊在38萬噸左右。

農牧前沿:淮安天參飼料廠在建設之初會比較關注什么?

穆總:新廠相對于老廠做改造會更容易,公司在建設前期進行了1~2年調研,根據市場的需求來設計工藝流程。對于我們而言,最關注的是兩點:第一、飼料設備的精準可控。例如想把膨化料膨脹系數控制在1.3,就可以通過溫度和壓力把它控制在1.3,想要1.5就能夠實現1.5,同時顆粒的一致性也能保持很好。不同的配方對設備要求差異比較大企業需要根據自身配方的特點,在一些關鍵的操作上需要做到精準控制再如調制時加的水量和水溫,正常水溫在70到85度范圍內一臺設備一小時生產12噸飼料需要17~20%的水,這個比例是死的,但在實際情況中,物和水壓隨時會產生變化,這就要求技術人員前期對設備的運行原理做到十分精準把握,讓設備運營在最佳狀態盡可能故障率降低到最低。

第二、均勻度。生產線的一系列環節都需要圍繞“均勻”二字,均勻度受影響,飼料質量就難以保證。以烘干為例,看似簡單,但要把握其均勻度很不容易,有的太干,烘到8%以下,營養成分流失甚至出現表面焦化的情況;水分超出12%,流通過程中又易產生霉變。想讓顆粒內部水分與表面水分一致,也需要技術成熟的設備供應商提供的烘干機。

十年發展,如何與時俱進?

農牧前沿:據資料介紹,2015年投資建廠的淮安天參是當時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水產飼料專業生產基地,能如此早就對智能化進行布局,有何心得體會?

穆總:確實淮安天參是屬于比較早實現自動化的飼料企業,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倉,基本不需要人為干預,全程實現自動化。

總結下來,有三點心得:第一、把握趨勢。公司較早就察覺到“水產膨化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在建飼料廠的時候就有一定超前意識,也及時把握住這個機會。膨化飼料營養價值較高,但在一些關鍵環節如烘干,如果沒有做好也容易出現質量問題。所以為了最大保障質量,引進的都是行業頭部設備廠家的先進裝備;第二、與時俱進。飼料廠總規劃是8條水產飼料線,投產之初僅建設了兩條生產線。在近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斷吸收生產過程中的經驗,結合最先進的技術和裝備,盡可能讓生產工藝流程更加合理,對產線不斷進行完善,在2023年底基本建成8條生產線,讓產能增長的同時也更加貼合時代發展趨勢;第三、人員管理。公司的生產技術人員會針對關鍵的工段控制進行不斷的經驗積累,確保對一流設備的有效利用。

農牧前沿:建廠近十年的使用感受如何?

穆總:有兩方面使用下來給人帶來的直觀感受最大。第一、淮安天參可視化做得很好。從原料進倉到分配各個料倉再到混合粉碎等所有流程均已實現可視化現在中控崗位操作起來很容易物料的進展和狀態只要一抬頭就能看到通過點擊選取還能放大以前只能靠人去看,一旦量大起來,可能存在觀察不到位,不能準確反映實際信息的情況;第二、稱重傳感裝置。以前飼料廠使用料位器比較多,只能判斷有料沒料,料多少仍需要人工估算。稱重傳感器可以記錄每天的耗用實現對數據的量化

企業的良性運轉是關鍵

農牧前沿:就目前而言,對自動化、智能化的投入能否取得相應的回報?

穆總:通過自動化的,能節約50~70%的人力成本,以前同等規模的飼料廠至少需要150個人,現在僅需20-30人。但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保證公司的良性運轉,只有這樣,最終收益才能持續覆蓋投入。淮安天參在固定資產投入過程中并不是說設備技術越高大上就越好,關鍵是要提升整體效率,提升、穩定產品質量。市場在變化,企業策略也在改變,一定要選擇最適合的裝備。

農牧前沿:在您看來,有哪些方面對于生產比較重要,但是國內設備廠家對此關注度不夠的?

穆總在我看來,專業化的生產線是智能化的前提條件隨著市場對產品質量穩定要求逐步提高行業應當意識到所有的飼料應當逐步趨向于使用專線來生產,即一條線就生產一個料型、一種配方的飼料。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智能化改造,這樣可塑性較強,變化參數也沒有那么多。

同時,飼料行業在線檢測這一塊的使用還是不夠,也受到各方面的制約,尤其在高端的傳感器方面還是有些落后,這對于在線監測、數據收集等至關重要。就像人一樣,要有嗅覺、視覺、聽覺、味覺,才能把外界的信息全部收集到大腦里,最終做出一個智能化判斷。目前來看,設備生產商和飼料企業的交流還不夠,使用者的需求和制造者之間仍隔了一層,值得行業人員關注。